后人常说,如果没有妲己,商朝可能不会灭亡,成汤的基业也许不会丢失,甚至后来的封神之战也就不会发生。这一观点广为流传。然而,另有一些人认为,这一切或许源于女娲娘娘的一怒,也有部分人将其归咎于申公豹的种种阴谋。可是,真正引发封神之战的、能够牵动整个天下局势的幕后黑手,恐怕既不是妲己、也不是女娲,更不是申公豹和姜子牙。如果仔细推敲下去,能够真正推动一切局势变化的关键人物,可能是一个并不显眼的大妖,他便是北海七十二路诸侯之一的袁福通。
袁福通,这个远在北海的小诸侯,几乎是《封神演义》中最神秘的存在之一,堪称最大、最危险的大妖,是隐藏在整个封神之战中的最深的棋子。值得注意的是,袁福通在《封神演义》中的出现极为简短,只有在第一回中提到过一次,从那以后便再未被详细提及。文中只简略提到,在纣王7年春,闻仲亲自率军征伐北海袁福通。此后,袁福通与闻仲的战斗持续了长达15年之久,这个时长无疑让人感到震惊。那么,为什么会拖延如此之久,难道只是因为袁福通的强大吗?
展开剩余79%闻仲是截教通天教主的嫡传弟子,文武双全,堪称天下一流的存在。他不仅有强大的战力,还有出色的谋略,而他所率领的军队中,不乏妖魔鬼怪等强大的战力。在攻打袁福通时,尽管闻仲的阵容极其强大,却依然在北海困了整整15年之久,甚至连回朝歌的时间都没有,这显然不只是单纯的战斗力问题。从这点可以看出,袁福通的实力是相当可怕的。
袁福通到底有多强?在商朝时期,诸侯多达800个,像冀州候苏护这样的诸侯虽然也算强大,但在面对征讨时,最多不过能抵抗几天。可是,面对北海袁福通,闻太师却亲自带领军队征战,并且这一打就是15年!而且,这场征战甚至让闻太师没有时间回朝歌,无法参与朝堂之事。与此同时,纣王朝中发生的种种大事,比如比干挖心、姜皇后挖眼断手等,闻太师都无从知晓,且只能眼睁睁地看着。
从《封神演义》中的细节可以看出,袁福通之所以如此强大,不仅仅在于他个人的武力和谋略,更在于他背后隐藏着某种力量。虽然文中没有详细提及他的出身、师承等信息,但从整部小说的背景来看,袁福通的实力绝非普通诸侯能够比拟。甚至有种推测认为,袁福通的背后可能有着比截教还要强大的势力在支持他,极有可能是三清之一的元始天尊。
实际上,整个《封神演义》的结构与《西游记》有很大的不同。从人物设定、情节安排、乃至语言运用,《封神演义》无疑要比《西游记》复杂得多。《西游记》中的人物,尤其是孙悟空、猪八戒、沙和尚等,几乎没有明确的出身背景和师承,甚至连具体的名字都没有。而《封神演义》中的人物基本上都有明确的出身背景、师承与名字。例如郑伦、崇黑虎等人物,虽然出场不多,但也都有各自的背景和师傅。而袁福通作为关键人物,却没有任何这些基本的描写和背景信息。难道这是作者有意隐瞒他的真正身份吗?
从整个《封神演义》的大背景来看,成汤的基业稳固,商朝的盛世局面看似无懈可击。文中提到,纣王在位时,天下大治,四方臣服,百姓安乐。纣王不是昏庸的君主,他也是一个相对勤政、爱民的帝王。即便如此,他对朝堂上唯一令他心生畏惧的人就是闻仲。因此,如果闻仲在朝,纣王就不可能像后来的剧情一样在女娲宫题诗,也不会引发女娲的愤怒,进而引发轩辕坟的三妖祸乱天下。
也正因为如此,闻仲不仅是商朝的“镇国之宝”,更是纣王的“脊梁”。如果没有他,封神之战可能根本不会发生,因为整个局势的动荡与他密不可分。换句话说,封神之战的爆发与闻仲的缺席息息相关。如果闻仲在朝堂上,封神之战几乎不可能发生。即使当时有费仲、尤浑等奸臣作乱,若闻仲在朝,纣王也不会做出那些极端的行为。因此,袁福通,或者说他背后的黑手,恰恰成了封神之战的导火索。
更让人惊讶的是,闻仲亲自出征时,他对袁福通的评价异常高。“北海妖孽”的称呼,不仅说明了袁福通的危险程度,还表明了他背后隐藏的强大势力。在征讨西岐时,闻仲甚至表示“少则一月,多则半年”,这足以证明,袁福通的威胁远远超出其他小诸侯。
最终,袁福通的结局在《封神演义》中并未清晰揭示,甚至连他是否死去都没有明确说明。闻仲在返回朝歌时只是简单地表示“托赖天地之恩,主上威福,方灭北海妖孽”,但这些话语极为含糊,暗示着袁福通的死因并不简单。或许,他并没有死,而只是被更大的力量所收拾,甚至可能是由元始天尊或其他更强大的存在所操控。
这一切的细节,足以证明袁福通并非只是一个小小的反叛诸侯,而是整个封神之战背后最重要的棋子之一。他之所以能成为封神之战的核心人物,背后势力的强大、他的谋略和实力,以及他在封神之战中的特殊作用,都是难以忽视的因素。
发布于:天津市查查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